防疫一线标准收紧,医务人员补贴难落实

武汉市第五医院行政岗位拿到的补助高于一线医护,陕西安康市中心医院领导到手的补助是支援湖北医护的两倍……三月初,医护人员仍处于疫情最前线,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医院多次爆出分配不公的情况;到了三月中旬,网络上也有多地医护人员反映,按照最新出台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干了一个多月才发现“自己不属于一线人员”,原本指望的补助自然也拿不到。

一连串的新闻引发舆论,网络上大家纷纷对医护人员补助分配不公作出声讨。尽管武汉市第五医院、安康市中心医院官方分别以按规定重新核算及对院长、副院长予以免职做出了回应,但是导致分配不公在各地普遍出现的原因,工会又是否在劳资分配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不严格的执行、收紧的认定标准,一线医护待遇无法落实

各地医护人员补助分配不公的问题,主要源于政策执行的不严格。从网络上安康市中心医院内部“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名单”的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该院三位干部的名字在一档补助和二档补助中均有出现。

然而问题并不止于医院管理层重复领取补助,同时也利用医院内部政策,在统计出勤天数、到岗时间上向管理层倾斜。从武汉市第五医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高强度、高危险的一线医护人员采取24小时轮班、非工作时间须在特定隔离点休息的制度,将一线人员在医院工作时间加总,普遍只有5天、6天,而多名医院领导、医院人事科等行政岗位人员单日工作时间比一线医务长,算下来出勤可达16天。

在疫情中沿用平日里的出勤时间计算方法,我们也许还能说这是制度僵化, 没有充分尊重抗疫一线人员的劳动,那管理层的名字在不同补助名单中重复出现,则只能说是医院领导层“拿走”了本属于一线的劳动所得。

此次新冠肺炎,对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风险程度等因素,分别给予每人每天300元、200元补助,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是源于人社部于2016年出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建立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的通知》。2016年的文件将“一线人员”的范围划定得较为宽泛,只要“直接参与国内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均被认定为“一线人员”。

但是,在安康事件出现后,国务院于3月12日以“保护关心爱护措施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为原则出台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聚焦一线贯彻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措施的通知》(国发明电〔2020〕10号)将“一线人员”的认定标准大大提高了,按照此份文件的最新标准,只有“与确诊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触”的劳动者才能被视为“一线人员”。这样一来,大量防疫人员被排除在可获得补助的群体之外。

网络上,不少从事医护工作的网友面对新出台的“一线人员”认定规则,纷纷发出“一个多月以来没日没夜的防疫都是白干,一分钱没有”的感叹。他们中不少是湖北省外的基层医护,虽未满足国务院新文件规定的“一线人员”标准,但从过年前就开始于发热岗工作,或者走进社区测体温,可以说是干着一线的活,却拿着与平日无异的工资和补贴。有的医务工作者甚至在微博上自嘲,因为有几位感染者是在自己手上确诊而被“幸运地”认定为了“一线人员”。也有医务人员表示,新文件出台后,医院要求他们退回之前已经发放的补贴。

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本是按劳分配,这其中包含了对劳动者工作时间、工作危险程度等多方面的考量。可是,不论是不科学的出勤天数计算方法,还是事后限缩“一线人员”的范围,更不要说单位领导从中“占便宜”的做法,劳动者都很难获得与自己劳动等价的回报。

工会应主动进行集体协商,并非“出师无名”

就陕西安康市中心医院分配不公事件,中国劳工通讯负责人韩东方早前致电了安康汉滨区总工会。工会工作人员赵女士表示,对补助分配不公一事知情,但由于安康市中心医院是“市上的医院”,由市里面管理,不在区总工会的管辖范围。

赵女士表示为了应对疫情,有关部门一直有下发文件,据汉滨区总工会了解,各单位都在遵守执行,工会主席也亲临医院进行了慰问。“因为他们处于第一线,对咱们工会来说,只能是给鼓舞、给打气。对(医院)行政方不能给过多的压力。”工会体谅了前线医院管理方的压力,与此同时,一线劳动者的巨大压力却被工会有意无意忽略掉了。

工会在疫情期间进行了对一线医护的关爱行动固然值得肯定,但是若能更进一步,代表一线劳动者与医院及卫生系统进行协商,一线医护的劳动权益应能够得到更全面的保护。然而,汉滨区总工会赵女士认为,若区总工会主动去和资方谈判会显得“出师无名”,只有上级下达要求、发出公示在先,工会才好对应行动。收到上级指示再行动是工会的普遍做法,但这样一来,工人们便没有了事前的权益保护机制,只有遇到类似此次补贴分配不公的权益损害事件,再进行事后补救。

有关防疫一线的标准收紧使得大批劳动者早前被承诺的工资待遇无法兑现,大量医护只能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心寒。工会如果能向前走一步,把集体协商制度做到前面,正面主动地发现问题,把劳动者的心声带入劳动契约以及政策制定中,相信不论“一线人员”应如何认定,还是补贴应以何种标准发放,都将以更公平合理的面貌展现在劳动者面前。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